南方日报4月10日讯(记者 陈晓 胡净栋)建立健全“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体制,关键在于实现五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作战。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中,如何抓好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平台建设四大核心问题,发挥五个要素的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创新体系高效运作?
对这一问题,珠海正在进行相应的探索:通过扶持大中型企业和鼓励创办更多的本地企业,关注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化甄选项目的科技管理体制,探索事后成果补助、股权投入等市场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政府连接各方的纽带作用,集中科技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通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孵化体系、产业园区等建设,打造更多的平台支撑。
创新主体
企业“是起点
也是终点”
“政产学研资”这一创新体系运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必须协调好政府、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业、资本的定位和关系。这其中,企业是主体,构建这一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目标都体现在企业。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认为,以往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缺乏领袖,不愿协同”、“利益失调,不想协同”、“思想各异,不好协同”、“条块分割,难以协同”等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主体地位不明,企业往往要让位于其他各方。
“企业产生实际应用的需求后,通过政府引导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将科技成果应用于产品研发与生产,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一链条的源头是企业,只有企业最了解产业需求,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总裁办主任臧晓钢表示。
因此,珠海目前正在对大中型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建立培育档案,实行领导挂点、一企一策。然而根据国际相关理论和经验,受组织的刚性、基于传统产品的技术专业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积累、以及短期财政目标的比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型企业往往难以利用已有知识潜力实现跨越式创新。
此时,鼓励“公司形成”成为推动城市跨越式创新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专家建议,珠海应强化对本地公司创办的扶持力度,关注公司创办的前期和初始阶段。实际上,珠海目前正采取包括完善大孵化体系、提供财政支持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加大向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倾斜力度,推动形成一批靠技术创新发展壮大的“单打冠军”,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加快发展。
市场导向
“看不见的手”使资源“效用最大化”
“科研与产业脱节”是困扰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主要问题之一。
破局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因此,珠海建立“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机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政府和市场都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都是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尤其在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环节,在产业属性较强的开发性研究领域,市场更要起主导作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邓江年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今年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化甄选项目的科技管理体制。“这也是市场导向的具体体现,它明确了政府在创新中的主要作用是宏观引导,要求打破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的藩篱。”市科工贸信局局长周凯解释,具体到科技项目甄选和项目支持上,就是要探索事后成果补助、股权投入等市场化、多元化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一系列新探索、新举措均显示出,珠海正在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创新的主体更多听从市场的需求,让创新成果的收益分配更多遵循市场的规律,从而为创新创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此外,邓江年还建议,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在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要素配置等各环节中释放市场潜能,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商业模式,鼓励科技成果参与股权分配。
政府引导
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硅谷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模式在美国被复制的数量不超过3家。中国是从90年代末才开始建产业园区,现在全国各级各类的产业园区已经有2万多家,为什么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能发展成如此规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认为,关键就在于“政府引导”。
曹和平说,过去在美国看来,政府参与可能导致政府替代市场,因此尽可能削弱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最终让资本处在无序的发展状态下,导致其园区发展速度慢。“但是事实上,多部门、多领域的协作显然效率更高。”
从全球不少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政产学研资”城市创新体系中,政府“自上而下”的创新政策和项目鼓励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财力并不雄厚的珠海而言,如何集中自身资源,选择重点突破的领域而不是面面俱到显得非常重要。
“资金要用在刀刃上,推动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臧晓钢建议,珠海政府扶持产业创新时不要采取“撒豆子”的方式,而应集中资源支持产出效益大、基础较雄厚、符合区域发展理念的重点产业,如家电业、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打印耗材产业等。
此外,政府在整合信息资源、发挥信用优势上同样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特殊国情所致,政府科技部门掌握了大量科技企业和项目的信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情况要大大优于西方国家,如能加以引导,科技投入的产出及其回报率将会很高。”中山大学财税系主任林江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企业人士认同,臧晓钢认为政府是“连接产、学、研、资四者的纽带”,在一体化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联系和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政府引导,单靠企业去联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是很难的,你能想象单凭我们公司就能让国家‘核高基’项目成果落地吗?”
林江建议,政府如果能通过组建科技企业的行业协会等做法,把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因素与政府信用结合起来,并且积极改善政府科技部门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项目信息发布的机制,将会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
平台建设
打造创新共同体加速要素聚集
政、产、学、研、资五大要素已“齐聚一堂”,万事俱备,只欠一股“让五者运转起来的东风”。在当前“政产学研资”城市创新体系中,这股“东风”正是研究中心、孵化器和科技园等将各种元素整合起来、为技术转移和创新铺平道路的多方合作体。
“尤其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们在初创期的存活率较低,更需要依托孵化器来成长。”市科工贸信局负责人说,珠海正着力完善大孵化体系,抓好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提升科技创业孵化功能。
目前,珠海已建成科技型企业孵化器5个,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5个,各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87家,初步构建了支撑有力的创新公共平台体系。
多位专家均建议,珠海应围绕“三高一特”产业体系,突出专业孵化器战略配置,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孵化服务;同时,鼓励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到珠海建立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甚至企业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模式规划布局全市创新链。
在平台建设中,引入风投、创投等资金推动企业的创新至关重要,但也有本土企业家担忧风投、创投等资金的大量涌入,可能导致珠海初创型、科技型企业遭到资本“蚕食”,反而削弱创新能力。“国内许多风投、创投都是带有国资性质的,对于初创型的民营企业来说,技术、资本、股权之间如何分配,是个很大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