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产学研动态
政策法规
理论前沿
专家观点
咨询服务
研究成果
产学研报告
人才培养
下载中心
中心简介
中心特色
中心定位
中心职能
中心架构
专家团队
研究团队
国外动态
国内动态
高新区动态
国家篇
地方篇
高新区篇
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联盟
产学研环境
产学研机制
产学研评价
产学研政策
综合
科技系统
教育系统
产业系统
综合
管理咨询
项目策划
项目推介
信息发布
科研课题
学术论文
专著简介
案例剖析
献言献策
研究生教育
培训服务
专题讲座
学员天地
表格下载
法规下载
资料下载
课件下载
其他下载
专家观点
科技系统
教育系统
产业系统
综合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
【专
家】
贾庆林
【
核心观点
】
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
【来
源】 科技日报
【日
期】
2009-06-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22
日在北京就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的超越和产业上的跨越。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振兴我国汽车产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盛夏时节,京郊大地绿树葱茏,生机盎然。贾庆林和随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一起,来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贾庆林还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部分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的汇报,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奥运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贾庆林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我国国情,不仅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催生新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和建立新型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中央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务院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抢占未来汽车产业战略调整的制高点,努力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尽快赶超国际水平。
自主创新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北汽福田的混合动力汽车总装车间、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和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线,贾庆林仔细询问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穿企业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核心,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新能源汽车的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提升总体研发水平。要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联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和整车骨干企业群。
要抓好技术创新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能源汽车目前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贾庆林仔细察看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等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详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还兴致勃勃地试乘了新能源汽车。他强调,要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网络化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开辟新兴市场,丰富产品的类型和功能,为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加快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品标准化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
贾庆林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把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政策、规划落到实处,积极进行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目标统一、步调一致、分工明确、联合推进的新局面,力争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短的时间,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
提供者:
365赛事投注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365赛事投注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yahoo.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