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365赛事投注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李杰:搭建官产学研“创新及创值舞台”

    【专    家】 

    【核心观点】搭建官产学研“创新及创值舞台”

    【来    源】上海交通大学校报电子版

    【日    期】2010-01-11

      110,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教育部千人计划入选者、新能源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李杰担任院长。成立仪式结束后,李杰院长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我们知道,您多年来一直在国外工作。请问您担任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职务有何感想?

      李杰:我很高兴接受上海交大千人计划的邀请,担任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

      我从1993年起就一直参与中国重要的技术规划活动并积极与国内许多高校和企业建立很深的合作关系,目睹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成长以及带来的挑战,也深深感受到中国经济对新能源、低碳及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另外,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并积极融合国际新兴产业技术,实现从创新企业到创值新企业的转型。

      这次能有机会参与上海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希望利用此机会吸引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参与及合作,在国际化平台上推进上海新兴产业的发展。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诞生?

      李杰: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时代催生的产物,是产学研用合作的平台,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几年来,马德秀书记与交大校领导一直不遗余力地奔波于上海市、闵行区与相关部门协商,并积极与北京有关领导沟通如何在将上海交大提升为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转型中,积极推动闵行及上海新兴产业的诞生,这也是交通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一体两翼的理想,也就是说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是相辅相承的。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开始对实体经济形成巨大冲击,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因而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刻不容缓。上海虽然有科技创新比较优势,但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正在被周边省市及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以各种优惠方式招揽过去,上海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

      我本人在参与研究院创办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闵行区领导的魄力及上海市领导对经济转型的决心,我相信新兴产业研究院的建立将对上海市未来企业创新创值的转型具有重大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怎样的优势?有怎样的规划和运作计划?

    李杰:目前科学园区的建立在中国已经成为很普遍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未来新兴产业的成长及可持续开发需要更有效地利用高校先进的研发成果,但是高校的技术转移往往在技术转移的后期,我们计划未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积极地消化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加强专利布局,并致力于开发未来主控专利的新兴产业技术。并挖掘潜在的市场,加速创新创值的转型以促成新兴产业的诞生及经济的国际化。其运作模式融合了各国先进产学研合作及产业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并以上海未来经济转型为目标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充分融合国际相关技术,发挥杠杆作用,以加速达成技术创值及经济开发目标。

      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3-5年内,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紫竹二期600亩基地);汇集10家以上国家级工程创新基地;集聚1000名左右的专职研究人员以及大批技术服务人才等;形成若干重大项目,孵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可能成为未来支柱性产业的核心技术。

      记者:请您谈谈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构架。

      李杰: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将有四个主要的运行部门:产业战略及趋势研究中心(智库)、知识产权事务所、投融资俱乐部和项目集群事业部等。

    产业战略及趋势研究中心(智库)——新兴产业技术的信息收集,市场预测,主控式创新专利布局研究;

    知识产权事务所——新兴产业技术国际国内专利的检索、评估及管理;

    融资俱乐部——提供企业互动平台,甄选风险投资基金项目,优先服务会员投资项目;

    项目集群事业部——搭建技术创新与创值平台,推动新兴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

    研究院近期内拟重点聚焦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材料、数字光电技术以及健康医疗四个领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地建设、技术转移公共平台建设和功能模块(项目技术集群)建设三个部分。

    记者:请您谈谈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前景。

    李杰: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是实现从创新到创值的转型。其做法将以掌握知识产权及主控创新的布局为目标并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其目的是将目前产业单纯以产品为导向的设计制造转型为融合产品创新及服务增值的新兴企业。

      我们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及创值人才,并建立开放式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协助教授及学生快速有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深信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将促成上海未来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并打造出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社区!在上海这块希望的热土上,孵化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张文清)

    提供者:吴绍棠

 


365赛事投注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365赛事投注经济与管理学院A505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3010 传真:027-68753010 EMAIL:iurchina@yahoo.cn
Copyright 2009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